根據調查:有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,他們給孩子過多的物質享受,缺乏相對的適當言行管教及心理支持,導致孩子出現情緒管理能力差、人際關係產生障礙,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卻又缺乏自制力等現象。
台灣《商業周刊》雜誌提醒父母:「 溺愛的問題,不在愛多、愛少,而在於怎麼愛。」不要讓父母的愛變成「易開罐的愛」:廉價、易開、隨取隨有。
其實,我認為這些醍醐灌頂的忠告,也適合用來觀察你的情人是否在認識你之前,早已經被寵壞。
根據我的觀察,被溺愛的孩子缺乏承擔挫折的能力,常常在暗戀告白時就過不了關,當求愛遭到拒絕,立刻否定自己、或傷害對方。
被寵壞難承擔挫折
高中校園不時傳出男女同學之間的「暴力」、「情殺」事件,多半和戀愛不成有關。若剛開始的時候,很幸運地湊成一對,相處之後,成長過程被溺愛而產生的個性問題接踵而來。苔瑛升上高三那年,接受班上男同學宇豪的主動示愛,願意跟對方交往看看。不到一個星期就發現他是個很自私的男孩,幾乎每件事都必須聽他的,不管她現在要讀書、還是休息,只要他發簡訊來,就要立刻回覆,如果晚了半個鐘頭才聯絡,他就不斷懷疑:「妳剛才在做什麼?是不是在跟別人MSN?」搞得她心緒不寧。
提分手則以死相脅
因為考上大學而必須離家的彩芝碰到的問題更棘手,因為她對於遠距離戀愛不看好,也覺得人生有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也不錯,試著跟交往兩年的男友梓軒協議分手,對方卻當場流淚痛哭,以死相脅。沒錯,我舉的兩個青少年的實例都以男生狀況比較嚴重。追究其原因,還是因為亞洲地區「重男輕女」的現象很普遍,加上每個家庭的子女數少,男孩被寵壞的機率更高。
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,年輕男女都會問對方的星座、血型、興趣、嗜好……藉以判斷彼此是否合適,其實我覺得比這些更重要的是:必須花時間了解對方的家庭和成長環境,如果對方是個在溺愛中長大的情人,你最好先做好心理準備,再決定要不要開始談這段愛情。